中国人历来有房子情结,自古就把房子当成安身立命之所。房子可以说是大多数农村人一生的奔头,一生多半积蓄都会花在房子上,在城市居住的普通人更是会跑遍楼市去选择一个价格合适的勉强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一个房子会陪伴一个人的大半生,任何人都不愿意随意选择自己的房子。
土坯房,简单来说就是就是用泥土为墙的房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一般会选择粘土作为墙体材料,此外也会在墙体中填充部分加筋材料。早在中华民族进入农耕社会后,土坯房就与农民随身如形,形影不离,成为农民遮风避雨“守护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得农村房子开始大量重建,经济条件与交通条件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就地取材,重建家园的兴起,土坯房便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只要有土就可以盖房,大量的土坯房在广大农村地区快速的兴起,也成为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农村最为流行的建筑工艺。
土坯房的施工工艺,通常使用青砖或石板堆砌基础,地基通常为二三十公分深。泥瓦工由正墙的中间开始堆砌土砖,木工赶制屋架,门窗,檩条,瓦板。待两面山墙砌起,开始上梁与屋架,再经过铺瓦,泥土粉墙,地面找平后,基本可算告成。500-600mm厚的粘土墙在上世纪风雨飘摇的几十年间,展现出了一定的保温保湿效果。为农民遮风避雨的同时,也为整日辛苦劳作的人们带来了家的慰藉。
砖混结构,全称为砖石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混合结构。砖石结构既是单纯的烧结砖或石材砌墙作为主要承重的建筑;而与混凝土技术结合使用的才是今天大家更为熟悉的砖混结构。砖混结构自19世纪末期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更多的使用在了城镇的建设中,在当时经济与技术更为封闭的农村,砖混结构并未成为农村自建房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民的经济逐渐富裕,乡镇边,田野间新建了很多的火窑与砖场,砖混结构建筑正式取代土坯房成为农村自建房的主要选择。从木制楼板的砌块结构到预制板、现浇楼板的砖混结构,三四十年的发展在日益追求环保和住宅品质的大背景下,逐步的走向了尽头。
砖混结构对于我国农村自建房而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受限于承重结构较多,使用年限较短,保温隔热效果较差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在近些年的农村自建房修建中运用砖混结构的已经较为罕见了,这一满足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适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终将带着往日的荣誉远离。
框架结构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筑成承重梁柱,再用砖或混凝土材料进行隔墙维护的现代建筑方式。通过支模的方法,将梁柱板与基础浇筑在一起,形成一个框架来承受房屋重量。在墙体并未承重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室内布置的灵活性,也能提供较大的独立使用空间,在安全性上也远超砖混结构。上世纪90年代至今框架结构成为我国农村自建房的首要选择。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对于农村自建房而言,首先要关注结构安全,再谈设计美感和空间合理。如今农村的基础建设也在国家和当地的努力下变的越来越好,而随着人口基数在未来可能的变化、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财富握有量的增长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自建房未来的建设量可能会下降,但是对建房质量的要求将会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