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的抗震安全问题,是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根据国务院 2008 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历史建筑的建成年代涵盖了不同的时期。建筑功能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类型包括了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钢结构、土石结构等。历史建筑一方面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建成之后经受过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而导致结构性能的退化;另一方面由于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进行抗震设防,故一般都不满足现行抗震设防的要求。因此,现存的历史建筑不管是从竖向承载的角度还是从抗震的角度,其结构大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历史建筑抗震加固需遵循的原则为 :应保持风貌不变,以内部加固为主,不应改变具有典型特征的结构形式,尽量实现加固的可识别与可逆。
受保护要求的限制,历史建筑的抗震加固只能以内部加固为主,不允许改变建筑风貌。在实际工程实践中,一般不能进行建筑外墙外部的加固。确实需要时,建筑外立面允许出现一些局部的、不改变风貌的加固措施。
对于某些历史建筑,其建筑结构形式属于受保护的范围。例如我国各个区域现存的大量的木结构民居,其木构架本身是其建筑典型特征。在抗震加固时,不应改变其结构形式。
由于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将逐步提高,加固技术也将进一步发展,文物建筑加固中所遵循的可识别和可逆原则,对于某些重要的历史建筑也同样适用。
与普通建筑的抗震加固相同的是,历史建筑的抗震加固也需针对不同的结构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宜的抗震加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