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8年的那场汶川地震吗?今天,5·12汶川地震十三周年。
13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无数的声音让我们铭记至今。
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十三年了,伤痛记忆固然永在,但勇毅前行的步伐没有停止!
曾经的满目疮痍,
已经重建!
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管是13年前的汶川地震,还是近些年来,各地频发的地震,让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因为深知地震灾害带来的创伤,所以只有及时地对房屋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才能更好地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
中国著名工程抗震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副总工程师王亚勇2009年发表于《土木工程学报》的科研论文,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汶川地震震区建筑物损毁的原因:
①地震烈度高于灾区建筑物设防烈度,导致建筑物无力抵抗地震灾害“摧枯拉朽”的破坏力。
②震区地形以山区为主,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而建在山区的建筑物普遍存在“深挖高填”的问题,一旦遇到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只能“坐以待毙”。
震后倒塌的东风汽轮机厂居民楼一角
③老旧房屋,尤其是农村房屋根本没有抗震设防意识,一“震”就倒。
④在建筑物抗震结构设计上缺乏主体性意识,在建筑物连接处多使用预制空心板、屋盖,经不起“中震”和“大震”的“考验”。
⑤不规则建筑物或建筑物之间的防震缝设置不当,地震中建筑物互相碰撞,引起底层柱和纵向一侧变形,导致垮塌或倒塌。
⑥楼梯间与建筑物主体连接不牢固且未设置构造柱,在地震中受挤压易变形、垮塌,“逃生通道”的作用不复存在。
⑦部分建筑物在施工质量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这些原因让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堪一击”,并在后续余震中发生连续性倒塌,造成更多伤亡和损失。
地震灾害固然可怕,但是我们能及时将一些可能发生的地震区域的房屋建筑做好加固措施,即使发生了不可避免的自然地震灾害,也能将损失降到较小状态。
从救灾到重建,从震后到振兴,13年间,汶川在伤与勇中重新出发,越来越坚强!如今的中国建筑安全也悄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从以前满目疮痍的房屋建筑,到现在也能“安得广厦千万间,住有所居,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的建筑业已然更上一层楼了,中国也赢得了“基建狂人”的美誉!见证了我国建筑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加油汶川,加油中国!